虽然比特币最初推出时只是着眼于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点对点数字现金系统,但自早期以来,加密货币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应用场景。
由于比特币脚本在整体功能上相当有限,许多额外的用例都是在以太坊和 Solana 等使用更具表现力脚本语言的替代区块链上开发的。
通过使用一些更具表现力的加密货币脚本语言编写的智能合约,替代区块链已经能够吸引数百万用户,这些用户的兴趣不仅仅是观看数字上升或进行不受审查的交易。
但智能合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所有这些发展都发生在比特币网络之外?比特币是否有可能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所有这些替代用例?让我们来仔细看看比特币和智能合约之间日益增长的交集。
了解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种由代码而非传统法律系统或其他中心化机构执行的合约。此代码通常部署在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上。智能合约最早由著名的cypherpunk Nick Szabo 于 1994 年提出,大约比以太坊的推出早 20 年。
智能合约有最简单的实现方式,也有高度复杂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说标准的比特币交易就是一个智能合约。一旦比特币用户用自己的私钥签署了一项交易,就可以通过区块链将比特币转移到另一个地址。在另一端,各种区块链网络上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可以将不同的智能合约集合到更大的应用中,如创建合成的、基于衍生品的代币和具有自动做市商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年中,“智能合约”一词已扩展到几乎涵盖金融领域中所有加密技术的使用,因为许多平台将其用作吸引投资的流行词。例如,可以说,所谓的智能合约在其设计中涉及一些受信任的第三方(通常以预言机的形式)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合约,因为该合约的执行基本上掌握在第三方手中。换句话说,在这些情况下,代码执行的预期结果不一定是最终的法律。
智能合约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使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而不是由当地法律体系支持的传统协议呢?智能合约的一些主要潜在优势包括:
- **没有“受信任”的第三方:**智能合约最真实的形式不涉及任何受信任的第三方来解决争议。正如 Szabo 曾经写道的那样,受信任的第三方是安全漏洞,它们可能在成本、审查等方面造成问题。缺乏第三方也是智能合约其他几个优势的基本特征。
- **提升透明度:**在公链上发布智能合约后,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验证合约规则及其执行方式。这可以提高透明度,而传统合约中存在的等效系统则不具备这种透明度。例如,全世界都可以查看 Uniswap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发生的所有交易。
- **提升隐私性:**智能合约同时提供透明度和隐私性似乎相互矛盾,但智能合约系统可以以不同的目标构建。比特币智能合约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少地在区块链上留下信息,从而为参与这些合约的人提供更高程度的隐私。例如,如果区块链观察者无法分辨链上比特币交易是标准支付还是闪电网络通道的开通,那将是有利的。此外,一些智能合约设计,如 CoinJoin,是专门为提高用户隐私而构建的。
- 不可变性: 智能合约一旦部署到区块链上,就无法更改(除非智能合约的初始设计允许)。这使得所有各方都能准确了解合约规则在所有潜在结果中的执行情况。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合约的不可更改性与底层区块链的不可更改性一样,正如 2016 年通过硬分叉逆转以太坊上的 DAO(又名 Genesis DAO)黑客攻击事件所表明的那样。
- **提高速度和效率:**虽然传统合同可能涉及手动文书工作和法律诉讼,但智能合同可以在满足最终解决的触发条件后立即完成。
- **成本更低:**根据用例,在区块链上发布的智能合约可以提供比其他选择更低的成本。例如,通过稳定币而不是银行电汇发送交易通常更便宜。话虽如此,智能合约并非在每种情况下都是更便宜的选择,因为与公共、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的交互可能比集中式数据库的成本高得多。就像智能合约本身一样,区块链已成为一种热门技术,人们有时会出于欲望而非必要而使用它。
- **无国界:**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发布,区块链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运行,无需许可。这意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任何两方都可以就合约条款达成协议——即使他们位于不同司法管辖区,而这些司法管辖区传统上合作并不顺利。